关灯
护眼
    正月十六日,康熙带着胤礽和三阿哥、四阿哥一起,轻车简从地往京郊潭柘寺去了。

    正月里山上还是光秃秃的,不过佛寺倒是香火正盛,康熙没有命人清场,只从侧面一处平日里不曾开放的上山通道直接进了潭柘寺。

    康熙提前传了话不做排场,于是震寰和尚就亲自来将一大三小四位主子迎进了寺中。

    待进了寺中,胤礽才知道,原来是潭柘寺后山的池中游来一条肥硕无比的红鲤。

    那鱼似有通灵,自游来后每日早晚都会向着紫禁城的方向跃出水面,且一次完全跃出水面之后紧接着还会做三次半身出水,如此重复三次便停止。

    起先还不曾留意,但后来有香众说这与三跪九叩的大礼恰好相合,而且每日晨起卯时和晚间申时,朝向紫禁城方向,这便是晨昏向皇上行礼问安。

    震寰和尚得知此种说法后又观察了几日,那红鲤果然一到卯时和申时便自己跃出水面,便写了信告知康熙此等奇事。

    康熙接了信后颇感好奇,便决定亲自来看。

    一行人到达潭柘寺时是中午,距离申时还有一段时间,待用过素斋之后,震寰和尚便先带着康熙在潭柘寺中四处观看。

    待行至一处偏殿时,康熙驻了足,问道:“我记得上次来时这里并未有佛灯供奉,当时你说东路这处是行宫起居之所,不做供奉,现在这又是何故?”

    震寰双手合十诵了佛号,道:“这是太子殿下为陛下所请的一百零八盏佛灯,因是太子殿下诚心所示,故安放在了此处,不曾被外间香火所扰。”

    “太子?何时所请?”康熙难掩惊讶。

    震寰答:“去年七月时,太子殿下奉命离京,因不能亲往,便派身边人将佛经送上来。送上佛经之人自山门处起每三步一叩首,叩满一百零八次后方进入寺中。”

    康熙扭头看向胤礽,胤礽垂了眸,只略一躬身,道:“因未能亲自前来,总觉得不够诚心,便未曾提起。”

    “今儿是朕一时兴起才往此处来,如若不来,你这一份心意又要何时才被朕知晓?”康熙抬起手拍了拍胤礽的手臂,“你有心了。”

    “只要汗阿玛身体康健,便是不被知晓亦无妨。”胤礽答话。

    康熙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,又转而看向震寰和尚,问:“此番供奉可有加持信物?”

    震寰诵了佛号,而后转身往条案前,从条案下抽屉中取出一串佛珠交给康熙,说:“这串佛珠是诵念之时贫僧所持。”

    康熙接了佛珠,道:“这是太子心意,又有住持加持,朕便随身带着了。”

    待从偏殿出来,康熙因还有政务处理,便放了胤礽自行安排。

    胤礽带着郑奉回到暂歇的房间,道:“是瑚图里吧。”

    郑奉躬身回话:“去年七月主子离京当日,瑚少爷便让奴才找出昔年主子抄写的佛经共一百零八册带出了宫,想来是供奉在了此处。”

    “你也不知道?”胤礽问。

    郑奉:“瑚少爷不曾告知。后来主子先行回宫,为着那事宫中好一阵忙乱,奴才也没再追问那佛经去处,是奴才大意了。”

    “他就没打算说,这不怪你。”

    胤礽抱膝坐在榻上,将下颌放至膝盖处,轻声道,“回来后我见他行走不大自如还问过他,他说是骑马扭到了,可实际上是跪的。他那腿……”

    “主子莫要担心,这一冬瑚少爷都不曾生病,行走坐卧较以往全无不同,定是有在好好保养的。”

    郑奉宽慰道,“自从七月后,瑚少爷的腰身长了不少,精神也比往年好些,王太医的药是见效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知道。”胤礽吩咐道,“你再去寺里各处看一看,若见了震寰住持便询问一下,瑚图里去年究竟供奉了多少。”

    “嗻。”郑奉领命退出,留胤礽一人在屋内静坐。

    申时,康熙亲自到了后山池塘旁等候,然而在寺中报时钟声响起之后,池中红鲤却并未出现,众人耐心等待了一会儿,直到钟声停止,红鲤才缓缓上浮,露出了踪迹。

    红鲤在池中游动一圈,猛然跃出水面,却并非向着紫禁城的方向,而是偏向东边,正对着康熙一行人等。

    众人惊诧不已,待红鲤朝着康熙行完“三跪九叩”礼后,太子率先跪地叩首,称诵万岁,随行而来的众人亦跟随跪地。

    康熙眉眼具笑,叫了起后命人给了赏。这一番热闹之后,康熙心情大好,携了胤礽的手,同时命三阿哥和四阿哥一同随他用膳。

    用过斋饭后康熙决定在潭柘寺多留一晚,次日晨起启程回宫。

    小太监们收拾妥当,各自伺候着自己主子到屋内准备休息。

    苏培盛给四阿哥奉了热茶:“主子如此费力筹谋,将皇上引到此处,就只为了那一百零八盏灯吗?”

    “我是为了太子。”